展会新闻 » 难以割舍的印度市场

       精明的印度商人

       其实早期的印度商人远不像现在这样对价格斤斤计较,“那时候也是只要报价在合理范围内他们都能接受”。

       但随着网络的发展,印度人能够越来越近、越来越多地接近中国厂家,他们惊奇地发现,原来价格还可以这么便宜。众所周知,跟印度人做生意最难的就是他们的问题特别多、特别细。

       如今,印度商人砍价套路已经路人皆知,让人觉得他们过于精明,以至于有中国企业只要看到来自印度的询盘一概不搭理。

       其实这多少有些因噎废食,资本逐利本就是常情。曾经有一位义乌印度商会会长说过一句话:“你出生在什么家庭不能选择,有怎样的兄弟姐妹也不能选择,但是你的生意伙伴是可以通过你的智慧来筛选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现实制约聪明人

       重商的莫迪和人民党政府在2014年5月的上台,尤其是“印度制造”战略的提出——它的核心是利用外资和吸收技术,做大做强印度的制造业,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际市场对于印度的信心,客观上有利于外资投资。

       最明显的例证就是中国企业的反馈——中资迎来2008年之后的第二波投资印度的热潮,很多中国公司纷纷进入印度市场或者进行考察市场的工作。

       与经济最直接相关的是印度巨大的人口红利,以及相关联的巨大消费市场。统计显示,目前印度35岁以下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12亿多的65%以上,工资水平却极为低廉,远低于东南亚水平。

       印度有理想、有人口、有市场,但工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链条却十分缺乏。

       我们国内对于印度的报道,往往会突出他们负面的一面,比如暴力冲突、刑事犯罪,真实的印度其实并非完全如此。在班加罗尔,那些高档豪华的住宅边上往往是很多低矮的“贫民窟”,穷人和富人混居在一起,双方“和谐”地生活在一起。

       这样的和谐源于他们相同或者相近的信仰,也恰恰是因为这样的信仰,印度人的进取心远没有政府期待的那么强烈。

       乐观的印度制造

       这两年,印度制造一直有着谜一样的自信。

       在印度的媒体上,印度制造替代中国制造成为世界工厂已经是大势所趋。总理莫迪也带着“Make in India”在全世界范围进行推广,一切都乐观得让人难以置信。

       印度的中小企业依旧处于小作坊的时代,看起来很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企业的样子”。

       在中国制造已经纷纷走上升级转型道路的时候,大多数的印度企业却依旧在制造业最低端挣扎,“他们的人工的确便宜,但人却并不勤奋,单个工人的工资是中国的三分之一,但他们也需要有三个人才能完成一个中国工人的工作”。

       我们不能否认印度制造在近年来的高速发展,它有可能用十年或者二十年的时间赶上“现在的中国”,而中国制造到了十年二十年之后是什么样了,“也许跟印度制造的差距会更大”。   

       政策背后的野心

       不止一个人说过印度的腐败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一直以来,印度重大腐败丑闻不断,例如,“电信丑闻”中的前电信部长等一伙人,以“甩卖价”出售2G手机网络许可证,导致国库损失400亿美元,成为印度独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官商勾结案,其首犯被美国《时代》周刊列为全球第二大“滥用权力者”(第一是“水门事件”中的尼克松)。

       不少印度客人认为“废钞令”其实是政府反腐的一个手段,让那些深藏不露的“硕鼠”自己浮出水面。

       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,但严加春提醒我们,虽然包括废钞令、GST(商品服务税)在内的政策都造成市场的波动,甚至是商业行为的停滞,但其出发点都是积极的。尤其是GST,打通了全国市场之后的印度潜力无限。

       印度对于“大国梦”的野心,在这些政策里显露无疑。作为中国出口印度的企业来说,虽然受挫于现在,但更应当着眼于未来。


    
返回顶部